热点新闻
  1. 首页
  2. 本科教育
  3. 实践教学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实践教学

魏奇——冯从吾与关中书院
  • 来源:皇冠集团游戏平台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7年10月12日中午,由文理学院魏奇教授带领,皇冠哲社学院15级哲学一班全体同学共同参观了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正门前方的道路左侧,立着一座人像。据魏老师介绍,此人乃关中书院创始人冯少墟,冯先生是西安府长安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再往前走几步,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雕琢精致又显恢弘气派,上面是三个金灿灿的颜体大字——书院门。门两旁是一副对联——“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此联言简意赅,无多余的浮华修饰,显示了关中书院虽有历史沧桑之感,但高贵卓越的文化气质至今仍在。又有清代路德题仁在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魏老师谈到教师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特别强调自己的师德、修养,包括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放到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就是德育为先。

理想与经世:走入下一个门,对联上印着的是熟悉的诗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见书院的读书人从一开始就不是死抱书本,他们对社会政治极为关心。据此魏老师讲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读书不应只关心自己,还应该关心家国和天下。

历史与进步学潮:1840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期,标志着原来意义上的一个封建的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历史。到1903年,当时的陕西省领导把这所书院办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叫陕西学堂,也是当时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

庭院与文人雅趣:冯从吾先生最早建书院时,在此地修有假山、水池及小桥,“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是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环境。院子里的树木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大都是皂角和国槐。“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书院既充满了学术气氛,又有文人的闲情雅趣,能使“远儒”过而往之。可想当年书院内讲学、论诗、会文的场景,实在令人艳羡。

修养与担当:过了一道门厅,我们走到知行堂前,魏老师谈到了知行关系及其重要性;又由暮鼓亭下观德堂,讲到尚武精神,以及射箭在古代的特殊地位,且提出“射箭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德”和修养。”古人说“射以观德”,王阳明解释道: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再就是进贤堂,孔子重视尚贤,意为识明和举荐更有能力的人;最后一个是归厚堂,意指孝顺父母。

正对着的是当年的中心讲堂——“允执堂”,名乃冯从吾所起,不仅意为“中庸”,“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更暗合了关中之名。两侧是百米长的庑廊,幽长静谧,又有碑文侧立,诚为“郁郁文章之廊”。到此前后四进院落的格局悉收眼底。

魏老师在最后总结时,谈到了关学的深远影响。“关学奠定了整个理学的基础,而理学实际上就是把儒家思想系统化、哲理化,儒家思想过去主要是世俗的伦理思想,没有学理的和哲学本体的思考。到了张载这里,进入哲学本体上的讨论,提出了气化论这样的本体思想。张载奠定的理学的基础,而理学又是儒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

读书绝不仅仅为了修身养性,儒家学者追求的是:内圣而外王。“芝兰香满室,愿读书共勉,延陪莫作假书生”,书院积淀的教育精华被当今的学校吸收,其教育光芒辐射到了当今一些学校的角角落落。关中精神在这里得到延续,并辐射了数百年。同学们受益匪浅,感悟人生使命,奋发图强,砥砺前进。

            


Baidu
sogou